中国古典艺术思维研究02

🤗🤗cuigang老师的lec.2 道家思想与中华古典艺术思维🤗🤗

逍遥游——道家追求的精神自由

  • 是无意识的、无目的的;在不刻意、无意识的状态中滋生、养育万物,从不命令、不干涉万物而任其自然而然。
  • 的统一
  • 是不断运动的特性
  • 是万物所由生的终极根源、根本前提或根本条件
  • 是原始混沌的,但又真实存在

allinall,道的思想是老子对历史发展经验进行思考总结而形成的最深刻的哲理结晶。老子和儒家都对商周以来至春秋时期的社会发展进行了历史反思,但是,反思的结论却恰恰相反。

老子认为进入奴隶制社会之后文明礼义的产生,恰恰是社会已经崩溃、堕落的结果;文明礼义规范的实行,又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灾难。

庄子继承了老子有关无为自然的核心思想。庄子的哲学就是美学,他的美学就是哲学。他所描述的无为自然的境界就是人生的审美境界。

庄子由的无限和自由,推出了人的无限和自由。庄子的哲学是对自由和美学的追寻。

,本意是游戏,是没有功利目的的、无意识的、顺应自然或本然的一种行为状态。天地万物之本质山就是这样的,人如果达到了,也就达到了无限和自由,人应该效法无为而无不为

精神的自由就在于无心而任化,依顺于自然。

虚、无、静、心斋、坐忘——实现精神自由的审美心胸

要达到自由的审美境界,必须要有超功利的审美心胸。所谓超功利,就是无己

心斋坐忘追求的是宇宙自然的统一,这样才能获得天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天乐才是至乐,最大的快乐。

但是,至乐无乐,最大的快乐超越了一般的乐活不了。只有没有意识到快乐,才是最大的快乐,此时已经失去了主观的目的、意志、感受。

道家比儒家周易强调的天人同构天人合一更进一步,庄子强调完全泯灭物我、主客,达到一种身与物化的境界。

不是动物性的自然感性,又不是超验的产物或神的恩宠,而是人的在经验、又超经验的积淀本体和形上境界,是经由心斋坐忘才能达到的纯粹意识和创造直观。

庄子所谓的精神超越、精神自由的核心目标是重生、达生、全生,这是与宗教禁欲、否弃显示人生的观念的最本质区别之处。

需要区分道家和道教!道家并不是宗教。

庄子的自由精神与艺术创造

由于的模糊性,非语言、概念、名称所可以把握的,只有通过自由心灵和创造直观才能体验、领会,这样的特性恰恰是审美、艺术的特性。

人的高度精神和审美愉悦首先在于技巧的高度熟练,也就是透彻把握客体对象的规律性。任何技艺、任何人的创造活动,达到了这种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完美统一,便是美的创造。不过这种经验是很难用言语说明、讲解和传授的。 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 说明不要死读书。

庄子通过倡导、追求的自由精神,其实就是合规律性 合目的性 的高度统一,这种统一是一种高度的自由。

天然去雕饰的艺术思维传统

道家的哲学是自然哲学,唯有法自然,妙悟自然之道,才能接近本体界,达到诗和美的境界。

这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审美艺术观念,给后代的艺术家带来无穷的启发。

老子所谓的大巧若拙 ,追求一种天工的、自然的、天真的、素朴的、平淡的乃至枯槁的美,不强求、无机心、不造作、不浮华、却有一种超越的气质。

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老子》《庄子》《周易》三玄成为贵族阶级、士大夫阶级的精神寄托之处。《世说新语》生动反映了魏晋时代士大夫的审美趣味合审美风尚。华夏艺术不讲究完全的形似,而更多的是讲究神似,关键在于传达出那种超越外在形似的内在的、自然的风神气度。

书画:从写实 -> 写意

唐代书论、画论中有许多强调自然 神似的理论表述

北宋初,黄修复著《益州名画录》,明确提出逸格的概念,并放在神格 秒格 能格之上。

道家的自然天成、摒弃雕饰的传统体现在中华传统的方方面面。


中国古典艺术思维研究02
http://example.com/2024/09/18/中国古典艺术思维研究02/
作者
Poivre
发布于
2024年9月18日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