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艺术思维研究01

🤗🤗cuigang老师的lec.1 儒家思想与中华古典艺术思维🤗🤗

思无邪——伦理性艺术思维

中国思想文化有一个重要传统,即礼乐传统。远古图腾歌舞、巫术仪式进一步发展、完备和分化,就形成了

儒家思想就是对礼乐文化的主要继承者、完善这和发扬者。

思无邪的观念,集中反映了儒家思想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诗学观、艺术观,这是典型的功利性价值思维。这种思想使得中国古典艺术从很早时期开始,就有意识走上了非酒神型(理性、秩序)的发展道路,着重强调,以服从和服务于当时的社会秩序和伦理规范。

但是,这样往往会把艺术的情感性、个人性、感性生命的一面给压抑掉、忽视掉,走到极端甚至会给抹杀掉,从而造成艺术的过于政治化、理念化、模式化、公式化

  • 从优点来说,由于自觉地、坚决地排斥、抵制种种动物性本能欲望的泛滥,使自然欲望的人化、社会化的特征非常突出
  • 从缺点来说,儒家礼乐传统对自然的人化的范围过于狭隘。将丑、恶、怪等等难以接受的情感形式通通排除了

言志缘情——以情志并举为理想追求

  • 在先秦时代,言志的主要内涵还是载道诗言志,主要还是有关国家政事的
  • 在东汉末期以后的美学思想、艺术创作中,美与善、缘情与载道、乐教(重情感形式)与诗教(重政教内容)等等的争论与冲突就不断出现。
  • 到三国两晋时期,魏晋玄学、道家思想乃至佛教思想越来越占据主要地位。
  • 唐代初年,经学家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明确地把情、志统一起来,认为就是由于外物的感动,人心中产生的哀乐之情。为后代追求人性解放、反对礼教束缚的人们提供了理论支持。
    • 但是,儒家思想的保守力量一直是非常强大的
    • 诗言志的命题虽以情志并举为理想,但事实上很多时候还是更偏向载道教化的一面

尽善尽美——儒家艺术思维的诗意空间

是一种整体模式,包含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四个要素:

  1. 血缘基础
    • 敬老本为氏族遗风
  2. 心理原则
  3. 人道主义
  4. 个体人格
    • 一切外在的人道关爱、内在的心理原则以及血缘关系,都必须落实在个体人格的塑造修养之上。这就极大高扬了个体人格,提高了个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历史责任性。

其整体特征则是(五)实践理性

  • 这四个要素相互作用,进而产生反过来支配它们的共同特性

儒家思想最有价值的地方,应该是由仁爱礼义延伸出来的强烈的生命意识或生命精神。

allinall, 儒家艺术思维虽然以社会功利性为主,但也强调艺术体验性、情感性、想象性、自由性的亚观念。故,虽然古代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还是能在艺术上有巨大辉煌。

存理灭情——宋明理学对艺术思维的反动

时间线

  • 先秦儒学到了汉武帝的时候,经过董仲舒的改造,有了古文经学今文经学(含有糟粕的部分)之分。
  • 东汉时期,先秦儒家思想被大肆歪曲,走向极端的迷信话、庸俗化甚至宗教化。东汉末年,马融、郑玄等重新发扬古文经学。

古文经学对先秦儒家经典进行细致、缜密的训诂、注释、阐发,更注重儒家经书中原有的政治、伦理原则,不乱作曲解;同时小学、音韵、文字等学问也发达起来,整体上科学、理性精神更浓一些。但是复古气息也更浓,存在冗余、繁杂的弊端。

  • 宋明理学。背景在于与佛学思想的论争。一套精致的、辨析的佛学思想对士大夫阶层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 佛教的三个基本观念:缘起性空、为空为幻、无心无念

    宋代理学通过吸收改造佛学、以及道家思想,使得儒家思想也更加精密细致起来,更加具有学理性、具有思辨性质,从而能够真正对佛学思想展开有效的批判。

    汉代儒家强调,宋代以后更强调的则是

    • 理学的基本美学精神是存理灭情。明代大力加强思想专制,其道德虚伪之程度令整个社会都呈现出病态、扭曲的模样。

    • 王阳明的心学就是试图从理学内部进行深刻调整的一大努力。进一步把陆九渊的心学思想、论点系统化、周密化、条理化。将心即理知行合一这些命题集中在了致良知这一纲领性的口号之中。

      王阳明的心学在思想史上被认为是理学的解体阶段。

    • 中晚明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启蒙时期,与欧洲的文艺复兴有着高度相近、同步的地方。

    • 李贽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对封建思想提出全面批判的人物。在美学上,大讲童心说;道德上不讳言

  • 满清彻底倒转了历史的车轮。清政府面对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采取的是变本加厉的加强封建集权统治和思想束缚的应对之举。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趋势被彻底中断

明清以来基本的发展脉络:解放思潮和明清理学之间的思想斗争。


中国古典艺术思维研究01
http://example.com/2024/09/11/中国古典艺术思维研究01/
作者
Poivre
发布于
2024年9月11日
许可协议